王琨:谨慎乐观看待我国电器工业“十二五”
发布时间:13-03-23 关注次数:电力系统装备》:我国电工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王琨:目前,我国电工行业已成长成能满足国内需求,提供电力与电气装备及器材的基础性支柱工业。在发电方面,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位居。2009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8.7亿kW,其中煤电占76%,水电占21%,其他约占3%。我国电网规模则居世界,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2009年,35?kV以上的输电线路全长约110万km,运行变压器总容量达约18亿kVA,电压已达交流1000?kV、直流±800?kV。
随着设计、制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发电、输变电设备等部分主要产品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并达到了新型水平。在发电设备中,60万kW超临界、100万k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70万kW水电机组等已经作为成熟产品,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产品的技术、质量也已达到新型水平。2009年,我国生产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48台、3435万kW,其中包括100万kW超超临界机组12台,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生产产品占全国发电设备的70%。
在输变电设备方面,我国已能自主研制±500?kV压直流输变电主要设备、75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主要设备、±800?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以及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部分设备,其中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线90%以上的设备为国内自主制造,±800?kV云广线的设备国产化率也达到60%。
近5年,我国电工行业规模获得发展,“十一五”时期的生产、销售等经济总量比“十五”末增长了一倍以上。电工行业资产总量从2005年末的9721.97亿元,增长了119%,达到2009年末的21280.29 亿元;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也分别增长了1.3倍之多,年平均增长达到3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14000家左右,达到2009年的24500家,增加了75%。
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同样在上述诸领域中,我国仍有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如发电设备制造业中的燃气轮机与高水头的抽水蓄能机组,不但设计依靠国外,某些部件亦依赖进口;±800?kV直流输电工程中的直流场设备大部分也是进口的。
《电力系统装备》:您认为造成我国关键技术产品依赖国外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转变?
王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加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变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是有限度的,高技术、核心技术不转让,而是以跨国公司作为载体进入我国,增加了我国培育装备制造产业的难度。
市场换技术只能换来入门技术,我们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改变这样的现状应着重解决4个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解决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电工行业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成为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如,4万亿元投资造成线缆、变压器等产品严重过剩,2010年我国变压器产能达到整个世界2009年需求量的1.5倍,由此导致低价竞争,一些企业在变压器招标报价中的价格仅为材料成本的80%。
二是大企业集团不强,且缺乏专、特、精的小巨人企业为之配套。我国电工行业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依赖引进技术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通过产业链的改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来提高大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我们倡导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为此我们正在推广电机冲片的专业化生产,此前该部件由各电机企业自己生产,每个企业都需要建设高耗能的退火炉,集中生产后不仅节能还能节材,将在江浙、珠三角等电机生产集中的区域首先设点。
三是技术创新体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由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构成。而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削弱了前两个环节,甚到使其产生缺位,已造成了明显不利于产业创新的影响。
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设计、工艺、标准化、检测、金融服务、供求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等)已刻不容缓,因为此类技术缺位会妨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其属“竞争前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支持,现在上海市就推出了公益研究院所减免税制度。“十二五”期间要把通用基础件(液、气、密)、大型铸锻件、关键特种材料(绝缘材料)、控制系统的元器件(包括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期望有所突破。
四是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合力执行。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政府已颁布的政策可以说已给予了足够的支持,目前的问题是按照统一的目标大家合力执行。
《电力系统装备》: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工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王琨:根据协会所做规划,“十二五”期间, 我国电工行业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电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电器工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通过实施规划使电器工业迈上新台阶。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化能力;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行绿色制造,由消耗、污染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着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提倡建立若干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提升电器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地建设,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目前我们已经在嘉兴和余姚建立了电动工具生产基地,在浙江嵊州建立了小功率电机制造基地;着力建立电器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和完善电器工业标准与合格评定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准入门槛;着力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使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
目前,我们协会所做的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形成“二稿”,将在春节前后发布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电力系统装备》:您怎么看我国电工行业的“十二五”市场?发展有哪些?
王琨: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基本完成工业化、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制造业仍将是支柱和主导力量。我们对“十二五”期间的发电设备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规划来看,发电装机还将有较大增长,“十二五”末期可能达到14亿kW,每年将有7000万~8000万kW的装机容量增长,市场容量比较乐观。但应该注意到,这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占大部分,预计火电装机将占每年装机的一半左右,而目前三大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年产能之和已达到8000万kW。
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应包括,发电设备领域的60万k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IGCC联合循环发电设备,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水头、超大容量巨型水电机组,AP1000三代核电机组,快堆、高温气冷堆等第四代核电机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MW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等,其中40万kW重型燃气轮机、25万kW及以上抽水蓄能机组是重中之重。
输变电设备领域的发展包括,特高压交流及直流输电成套装置(在于成套,加强研发关键配套件,解决国产化的空心率问题)、大容量FACTS设备、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装置、智能化一次设备、新型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输电线路状态在线识别装置等。
在用电端设备领域,应发展用户端智能电器与系统、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电表、智能楼宇系统、电动汽车及充电装置等。
《电力系统装备》:能否举例说明一下领域的发展侧重?
王琨:我以抽水蓄能机组、燃气轮机和智能设备为例说明。
在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研制方面,我国具有缺乏机组水力模型开发和机组工况转换及过渡过程分析的技术积累;没有国产机组运行经验;国内抽水蓄能电站现场设备整体调试工作尚需国外技术支持;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已普及,但结果的评价没有标准,不论是在投标和设计阶段都没有明确的限制;对“驼峰区”和“S”区产生的机理、CFD预测及水力优化方面研究基础薄弱等种种弱势,在下一阶段要开展的主要研制工作内容包括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系统集成技术和控制系统装置的研制,以及大型变速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的研究。
在重型燃气轮机研发方面,我国已经制造了7台E级和40余台F级燃气轮机,国产化率约30%~60%。但尚不掌握燃气轮机的设计技术,包括压气机设计技术、燃烧室设计技术、透平设计技术、燃气轮机热力系统设计技术、燃机控制技术等。
在智能电网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别有自己的定义和发展规划,目前,北京、河北、江苏、上海等地都已经开展了与智能电网相关的项目,如北京规划建设国内规模的智能城网、河北规划建设以天威保变为的千亿级新能源及智能输变电系统产业、扬州投资25亿元建设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园等。
对于智能电网,我们比较强调用户端的概念,因为80%以上的电能是通过用户端配电网络传输到用户并在终端用电设备上消耗的。智能电网用户端包括了从电力变压器到用电设备之间,对电能进行传输、分配、控制、保护和能源管理的所有设备及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端智能电器与系统、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与智能电表和智能楼宇系统,是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开展的用户端领域技术研究应包括,对智能电网系统和整体架构中的共性技术的研究(通信技术、广域和局域测控技术、电力储能与充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与预测技术、设备全寿命管理技术、智能计量技术等),设计并搭建智能电网用户端架构与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电器与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关键技术。
与特高压项目只是少数企业的盛宴不同,智能电网将对很多企业产生影响,对整个产业的技术提升都将起到强烈的拉动作用。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智能电网设备委员会,希望代表电工行业,与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搭建对话平台,探讨其所需设备的技术要求。